[市集@別苑] 荷松開講:「物盡其用」之極致 ---細說棉花、棉籽與棉籽油
編按:十一月市集的荷松開講請冶綠有機棉的焜中來細說棉花、棉籽與棉籽油,這是焜中整理的分享資料,深入淺出。歡迎11/9(六)來市集聽焜中談最近熱門的食品安全議題:棉花籽油。
文、圖: 薛焜中 (冶綠)
近日來食用油的風暴捲襲全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知名廠家連環爆,短期內似乎沒有緩和的跡象。 經由這次的事件,全民見證了在擴張經濟、追求最大利潤與最低成本的前提之下,人性貪婪的面貌。 許多人也是因此才認識到有所謂的棉籽油的存在。 為什麼會有棉籽油? 棉花不都是用來紡紗、織布、做衣的嗎? 棉籽油能吃嗎? 為何市面的各種油品架上看不到棉籽油? 要了解棉籽油的前世今生,就得從美國龐大的棉花產業發展史說起。
棉花
要談美利堅的棉花之前,先來聊聊一朵棉花裡包含了些什麼。 一朵棉花採收下來之後,其中可以用來紡紗織布的棉絨只佔了24%,其餘的早期都被當作垃圾的有芒刺、棉莢、斷枝落葉(40%)與棉籽(36%)。 如何將這些垃圾變黃金,榨取棉製品一絲一毫的價值,什麼也不扔,什麼都找得到人食用或者是購買?--這正是山姆大叔的棉農們獨到與過人之處,也正是美國農業部積極投入研究來讓棉花收成能「物盡其用」。
首先,採棉機器會將芒刺、棉莢、段枝落葉跟著棉花一起摘下。 這些原本會被當作垃圾丟棄,但是因為含有一點點糖蜜,德州棉農把這些垃圾賣給棉田間的家畜飼育場當作牲畜的飼料。 雖然收入不多,卻能將原本的開支(垃圾處理費)化為收入,聊勝於無;這只不過是棉農千方百計想出什麼都不浪費、什麼都要利用的方法之一。
再來是棉籽,棉籽一度也被當作垃圾,不是倒進水溝溪流,就是成堆成堆地燒掉。19世紀時美國甚至一度因廢棄棉籽的數量多到釀災而必須立法管制處理方式。 但是,到了20世紀初當斷枝落葉還是垃圾時,種子已開始有價值,作為肥料與飼料使用。 而到現在,當棉花枝葉已被當作飼料,棉籽卻已「進化」成更有價值的東西,美國佬把它拿來榨油,作為食用油。 榨完油剩下的棉籽肉,自然也不會丟棄,它可以拿來餵雞、餵豬、餵魚,甚至磨粉做成麵包。 將「物盡其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棉籽油,這個在超市的油品架上找不到的品項,其實長久以來已悄悄的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食品加工品裡頭。 各種的美式巧克力棒、花生醬、酥餅、糖果、洋芋片、甚至是藥廠的維他命E,都有可能是由棉籽油製成。 雖然沒什麼味道,但是價格低廉,所以廣泛的取代其他食用油用在食品加工的用途。美國全國棉籽製品協會(NCPA)更提供各式食譜大力促銷推廣食品廠使用棉籽油。而更因為價格低廉,早在上個世紀美國的油品業者就曾經將棉籽油混入橄欖油,低價傾銷至歐洲,導致歐洲各國必須採取提高關稅或禁止進口等反制措施。 這些所有的作為,不外乎都是資本主義為求最大利益,無所不用其極降低成本而導致的結果。 再看今日台灣的食用油事件,對照古今中外,都是同樣思維之下的產物,其結果倒也不令人意外了。
最後,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棉籽油能吃嗎? 吃了會怎樣呢? 經由這次新聞事件的洗禮,相信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已了解未精練的棉籽油含有棉酚,會造成男性的生育問題。 當然,精煉過後的棉籽油是否仍會有少許的棉酚殘留風險也是值得注意的課題。 棉籽油除了存在棉酚的風險之外,筆者認為更需要關注的是農藥殘留與基因改造的問題。 慣性農法栽種的棉花,因屬於不食用的經濟作物,長久以來都有殺蟲劑與落葉劑大量過度使用的問題。 當棉花裡的棉籽被當作食物用途之後,是否會有農藥殘留的問題,是需要被仔細檢視的。 此外,現今慣性農法栽種的棉種有九成以上都是基因改造的棉花更是最嚴重的風險。 當這些基因改造的棉籽榨成油、吃下肚之後,其潛在的風險實在不亞於基改大豆、基改玉米的危機!
在人類的資源有限,但是慾望無窮的思維之下,造就了工業革命與經濟成長。 但是,在成長的背後,大地付出了多少代價? 未來的人類子孫又要如何替我們償還呢? 是否該是時候思考,如何能返璞歸真、降低物慾、順天而行了!
參考資料: The Travels of a T-Shirt in the Global Economy: An economist examines the markets, power, and politics of world trade by Pietra Rivoli, 2005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