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 人可以有另一種活法:錢理群談「生活重建」(1 of 4)
編按:很喜歡北大退休教授錢理群的文章,錢教授深受魯迅的影響,繼承魯迅批判社會的傳統,常有發人深省引人關注的言論。錢老師的農村歷練使的他對於農村生活的價值有深刻的體會。推薦這篇文章,清楚的描繪出現代人理想的「新生活」。
人物介紹:錢理群,著名人文學者,魯迅、周作人研究專家。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以下是錢理群教授2008年10月5日於中國人民大學鄉建中心的演講。
北大教授錢理群和志願者談“生活重建”
這是我這一兩年一直在關注與思考,並在許多場合一再談及的問題:基本上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應怎樣實現制度、文化、價值與生活的四大重建?今天,我想和諸位一起討論其中的一個方面:生活重建的問題,或者說,從生活重建這一角度切入,在另一層面上討論四大重建問題。
對消費主義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質疑
我想從一篇引起了我極大興趣的社會學調查報告說起。報告題目就向我們提示了一個重要的現象:
《消費主義文化在中國社會的出現》(作者:陳昕,黃平)。
據報告的說明,所謂〝消費主義是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消費的目的不是為了實際需要的滿足,而是在不斷追求被製造出來、被刺激起來的慾望的滿足〞。
它通過大眾媒體的推動和擴散,已經深入中國城市和農村,在城市裡表現為〝求新、求貴、求名、求洋〞,在農村則表現為〝高收入家庭的奢侈和炫耀與低收入家庭的模仿和攀比〞,而且形成〝流行消費符號鏈條〞:〝村里追鄉里,鄉里追縣里,縣里追市裡,小城市追大城市,大城市追趕國外和港台地區〞,〝從這個世界上最發達地區連到中國鄉村這個最不發達地區〞:這大概也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特點吧。
也正如報告作者所說,〝在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主要是由生理需要所決定)滿足以後,對生活的其他欲求內容主要應由社會價值所決定〞,因此,消費主義〝它所涉及的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整個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深刻變異〞。-- 這是一個重要提醒:我們討論「生活重建」,實際上這樣的重建已經開始;因此,我們又需要追問:這是怎樣的重建?
消費主義所建立起來的是怎樣一種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呢?概括地說,有以下幾個特點。
- 物質第一,慾望第一,以滿足不斷增長不斷變化,因而永無止境的物質慾望為追求目標,在其背後是一個將人視為“物質慾望動物”的理解與想像;
- 以高消費(奢侈消費、一次性消費、高額度、大批量消費)和豪華享受為“現代生活”,這背後是一種“現代化”想像;
- 以消費能力和消費生活為社會地位、個人成功、聲望的評價標準,“消費便成為人們生活意義的來源和不斷追求的對象。甚至可以說它在不斷地製造關於什麼是'成功人士',什麼是社會品位,以及什麼是'美好生活'的幻象”;
- 為滿足無止境的物質慾望,就必然無止境的追求金錢,形成“金錢崇拜”,在中國的體制下,為追求“錢、權交易”,也會同時產生“權力崇拜”和對權力的馴服,因而,這樣的消費主義是得到權力和市場的雙重保護和鼓勵支持的;
- 以上一切想像、理解、追求,都是以人們想像中的“西方世界”,而且主要是“美國模式”為樣板的,這背後同樣有一個西方(美國)崇拜,以至“現代化、全球化就是美國化”的想像;
- 消費是有等級的,這樣的消費等級儘管實際是社會不平等關係的一個折射,但卻被“消費面前人人平等”的假象所掩蓋,並形成了論者所說的消費倫理:“只要你能掙,你就可以花;奢侈在當今不算什麼,掙不到,沒得花才是問題;達不到當今流行的消費水平是你無能,是丟面子的”,由此形成的是“有錢奢侈光榮,無錢消費可恥”的輿論。在這樣的輿論壓力與誘惑下,就大大加劇了消費競爭。“用一切辦法掙錢供消費”成為追求,也形成了高度緊張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時產生的是隨時可能被淘汰的不安全感與焦慮感,造成了許多生理和心理疾病。
以上幾個方面,實際上是構成了一種“消費主義的意識形態”的,如調查報告作者所強調,當消費主義佔據了支配地位時,它同時是一種“文化霸權”,它“控制了人們的消費的'需求'與慾望,就控制了人們的價值選擇和以此為前提的製度的生產與再生產”,以及生活方式的選擇。
因此,這樣的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是可以從幾個方面進行質疑的。首先,如前所說,消費主義鼓勵的是一次性、高額度、高批量的奢侈消費,它就必然是“對能源、材料、資源、技術以及勞動的高消耗,通常也是對環境——生態的大規模的破壞”。這個問題,我想今天已經看得越來越清楚。特別是今年所發生的能源危機,氣候危機,以及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更是向人類提出一個警告:這樣的高消費、高消耗、高污染、環境大破壞,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不僅不允許,而且幾乎不可能了。
應該說,人們所稱羨的美國發展模式和生活方式,是在世界殖民帝國時代的特殊條件下形成的: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實際上是在國內實行高消費、高享受,而把必然同時產生的環境危機、生態危機轉嫁到了作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不發達國家。我們且不說這有違社會平等、公正的原則,而且在今天的世界顯然已經不可能複制,像中國這樣的人口眾多的後發達國家再也不能、也不可能走這樣的高消費、高消耗、高污染的道路了,而必須作出別樣的選擇。
當然,更重要、也更根本的,是這樣的消費主義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它會對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不平等、腐敗等消極現象,以及體制和市場的弊端,形成掩蓋和遮蔽,使之合法化、合理化,同時對年輕一代進行錯誤的引導:因為從根柢上,它將導致人的異化。
待續...
發表新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