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春分:農鄉缺失症 by 【糧家賦女】

小時候也聽過老人家說:
「若唔好好讀冊,哆磴來種田、牽牛、擔肥...」
五十年間似反掌,類似勸戒仍繚繞。
謝謝慧宜深刻細膩的紀錄,讀後心情的悸動是因為擔心?還是...
但,我相信「社群支持」是一條溫柔而堅定的復興弱勢農業之路...。

作者:李慧宜 文章出處


春天的訊息,就是那麼地清晰。

才剛入夜,一陣一陣不知哪兒來的混著淡淡草香的花香,隨著微醺的晚風,吹送到門前、屋內和陽台,不管人走到哪裡,花香總是緊緊跟著;賴在土裡享受僅剩一絲濕潤的的蚯蚓,也不甘寂寞,在南方春夜的爽涼下,躲在地底下大鳴大放,傳唱屬於高音部的美妙聲線;接著是早起的白頭翁,早上6點不到,就陸陸續續在屋外啾呦啾嘰地講個不停,等完全天亮後,窗戶玻璃反光成一面鏡子,又吸引更多白頭翁前來探奇,牠們左瞧右看地瞄著鏡中鳥以為是別人於是用力地啄啊啄地,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叩……這二三二三的節拍,是最好的鬧鐘,孩子們就在這一聲聲鳥兒的呼喚中醒來……


圖說:芝麻花。芝麻在美濃,曾經是冬季裡作的作物之一,但是因為進口芝麻比本土芝麻便宜,這二、三十年來,農地上幾乎已經看不到芝麻的身影。這兩年,美濃有個芝麻家族,他們要把芝麻種回來,用這片土地生產的芝麻榨出有美濃味的芝麻油。圖片來源:李慧宜

讓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該是多麼美麗浪漫充滿無限的事。我記得很清楚,大樂出生那年(2010年)的秋天,是我第一次下田務農,種的作物是很難 種死就算收成不佳也不會血本無歸的蘿蔔。春天出世的大樂剛滿9個月,每天跟著都市俗的媽媽到田裡玩,我蹲著使勁拔草,大樂坐著笑吃小石頭,我翻莖撥葉抓蟲子,他又穿梭來去玩泥巴,如果遇到漲奶,我揮揮手就可以看到大樂從不遠處爬來攀到我身上窩進胸口大力喝奶,在藍天之下有綠地見證,我們母子的務農初體驗勉 強算是小確幸。
 

在藍天白雲下,有芝麻花作伴,有泥土為友,樂樂和他的朋友麻油弟,當然就把變型金剛丟在一邊了!圖片來源:

不過世界很豐富,農村也不只這個面向。蘿蔔園邊的產業道路,是附近小學學生上下學的必經之路,也是看護大姐們推著輪椅帶老人散步曬太陽的小徑。

初秋的傍晚,一位坐在輪椅上的老婦人緩緩靠近,她的左手扶著輪椅手靠,右手的影子在夕陽下拉的老長,幾乎貼近我的眼睛,她說,「呦!呦!妳是不是定仔的薪臼[註1]啊?」我大聲地回,「伯姆,是啊!我是大薪臼啦!有什麼事情嗎?」她指著田看著大樂說,「我甲妳講,不好給細人仔[註2]來田坵聊[註3]喔,田坵不乾淨又按[註4]多蟲,給細人仔在家裡玩玩具、看電視就好了,任何事情都比來田坵好啊!」
 

我尷尬地笑著,沒多說什麼就帶著一身髒兮兮的大樂騎摩托車回家。結果一回到家,婆婆看到我和大樂就猛搖頭,「妳怎麼會帶細人仔下田呢?田坵髒,又有蟲,受傷了怎麼辦?」我本想加速腳步往屋裡走,沒想到又遇到正從屋裡往外走的公公,他一臉難色說,「盡量不要帶細人仔去田坵,妳不知道哇,田裡很危險的!」

大部分的老農,心裡都藏著很深的自卑和無奈,一旦遇到孫子孫女,就很容易被牽引出來,他們的反應通常都是「土很髒」或「田裡很危險」,好似孩子們一旦下田就會跟他們一樣苦一生人,更讓人擔心的是,這樣的心態,一代傳一代根深蒂固。

一位出身美濃的朱家媳婦阿鳳[註5],跟我算是妯娌關係,她認為鄉下教育資源不足,努力透過安親班、數學補習和雙語訓練,來加強孩子們的程度。

於是孩子們放學後,就是被交通車直接載走,過了兩個小時,孩子們回到家洗個澡,又被安排在書桌前趕作業寫試題,如果偷瞄一下電視或突然放空恍神,阿鳳就會苦口婆心說,「爸爸媽媽花這麼多錢給你讀書,你要知道爸爸媽媽的苦心,要好好讀書啊!」有時候孩子頑皮些,她口氣嚴厲語帶恐嚇,「不讀書,你以後要做甚麼?做工、當保全,還是乾脆跟阿嬤一樣去田裡做事?」

我的公婆不是特例,他們是大多數農村祖父母的代表,而阿鳳,她也不是個案,她是許多跟我差不多年紀的農村父母,我們這兩代,共同照顧呵護農村的新生代,而孩子們變成什麼樣子?

他們背著很重的書包,在學校、補習班和家裡三處來回移動;他們鮮少靠近土地、觸摸作物,有空就盯著平板不放、開著電視節目配晚餐;他們暫時留在鄉 下,一上小學或上了國中,就會被帶到都市加入更激烈的求學競爭;他們踩在田裡就墊腳、沾到泥土就猛拍、看到螞蟻就大叫,也總是認為自來水比圳水清澈乾淨可以洗手,他們生在農村,卻不是在農村活著,他們隨著大人的安排,想盡辦法要離開農村。

很久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在講「大自然缺失症」,說的是現代青少年越來越少到自然環境的一種趨勢,而三C產品的誘惑、父母擔心野外危險的種種顧慮,更會擴大孩子與自然的距離,甚至導致一系列行為或心理上的問題。或許台灣還沒有這方面的研究或討論,不過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的確已經明顯出現「農鄉缺失症」了,孩子對自然缺乏基本的理解和尊重,面對家鄉或在地事物沒有興趣,常常只認識書中的動植物卻分不清田裡的作物,而看到小昆蟲會害怕尖叫閃得老遠,他們每天吃食品不再關心食物怎麼來、如何種或是農夫是誰!


 

夜裡,我常在田邊散步。稻子再一個月左右就可以收成了,稻葉高挺俊拔跟著晚風搖擺互相磨蹭飄散著微微香氣,產業道路上沒有路燈顯得屋內空間更加明 亮,阿嬤在廚房裡大展身手蘿蔔絲煎蛋香氣撲鼻、阿公叼著菸在客廳看新聞順便陪孫子寫作業……在屋外散步的我聽到孫子說,「阿公,我想要看一下海×寶寶啦!」阿公咳嗽了一聲,用生澀混雜客家腔的國語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後會跟阿公一樣種田喔!」

春夜如此爛漫我心卻沉,為什麼我們明明是自然的一部份,可是卻可以把自然推向千里之外,或許,這真的是種病!

作者簡介:

公共電視記者。高中喜歡看電影,大學蹺課玩社團,23歲到30歲之間,換了11個工作、搬過9次家,直到投入新聞工作後才得以確立人生志向,近年積極拍攝農村發展與生態環境議題。

影像作品獲獎(入圍)紀錄:

【農村的生存遊戲】系列報導(榮獲2009年曾虛白先生公共服務報導獎)
【穿越時空看佳冬】系列報導(入圍2006年第一屆客家新聞獎)
【水圳在唱歌-美濃水圳】系列報導(入圍2007年第二屆客家新聞獎)
【淹沒溪望】水患系列報導(入圍2008年第七屆卓越新聞獎)
【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獲邀2011年國家生態電影節)

音樂作品:

2005年【好客戲】音樂專輯(協力製作人)(第17屆金曲獎最佳客語專輯)
2005年【被遺忘的國寶~樂生黑手那卡西】音樂專輯攝影
2010年【縱古流今-高屏溪】紀錄片配樂

  1. :薪臼,客語「媳婦」之意。
  2. :細人仔,客語「小孩子」之意。
  3. :聊,客語「玩」之意。
  4. :按:客語「這麼」、「如此」之意。
  5. :為保護當事人,阿鳳為「化名」,勿過度聯想。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