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通信與CSA] 淺談合樸經驗 -- 農友林世豐的經驗分享

228連續假期,超過一百位朋友來參與台灣版「食通信」分享會&圍坐座談會,緊接著有朋友發起後續的始動!真好.

高橋博之先生認為食通信是進化的日本版CSA(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孟凱2014年在農訓CSA專欄分享CSA在合樸經驗.
這周末也邀請文章內的主角之一林世豐來樹合苑分享:

20170304(六)13:00 在樹合苑,
透過合樸的農友(世豐)與志工協力的故事,看到CSA的可能性!
講題:世豐菓園-讓自然重建果園

=================================================
文:陳孟凱(出處:[農學堂] 農訓雜誌288期)

2014年,一場有機農業法令草案的座談會上[1],學者專家們齊聚一堂,憂心忡忡地討論著台灣農業面臨的種種困境:


政府每年花一百多億補助休耕,糧食自給率只剩30%,國人吃米的量和吃麥差不多,如何面對糧食危機?資源多花在補助慣行農業、有機認證又費用高昂,誰願意做有機?農田狹小分散、水資源常被工業所奪,而慣行農法又過度倚賴石油,將來能源匱乏之時,農業將何以為繼?

更遑論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不足的環境問題了。農業的「三生」功能在如今資本主義掛帥的社會,唯「生產」獨尊。「生活」、「生態」,都被遠遠拋到兩邊。

● 農業是最爛的行業?
如果我們以現代主流價值和商業邏輯來看農產品,會發現農業真的是個很糟糕的行業:
一、東西會壞掉。農產品和工業產品不同,容易腐壞。面對消費者,農民有沈重販售壓力,賣價自然會隨時間越壓越低,然而消費者的錢不會壞,是故雙方的立足點先天上就不平等。
二、獨特性和區隔性很低。農產品的外型都一樣,香蕉不是i-phone,每根香蕉都長得差不多,跟誰買都可以。甚至,不買香蕉也可以,因為還有梨子、蘋果……可以替換。
三、通常在短期內盛產。譬如芒果最好吃的時候,正是全部同時大量成熟的時候。
四、天災風險很高。尤其是在台灣,一年平均三到四次的颱風。

想像一下如果你要開一家店,賣的產品很容易壞掉,而且沒有特色,附近還有很多人同時都在賣一樣的東西,一年有三到四次可能血本無歸的意外發生。試想,這種生意還能做嗎?

進而我們可以理解為何現今「假食物」會當道了。為了克服農產品的生鮮「缺陷」,業者想方設法讓它不易腐壞,可長久保存,並進一步強化特色,外型要美觀、口味要重,方能吸引顧客。簡言之,食物在消費端的模樣越接近工業產品,就越能適應這商業模式。

● 一個擺脫商業邏輯的新解方
當前農業和食品安全林林總總的難題,其實都是在這種工業規模經濟思維的運作中日積月累而成的。這結構如此龐大而穩固,顯然難以顛覆;適應不良的農業,莫非永遠無解?

愛因斯坦曾言,「由現有思考層次所造成的問題,無法由同一思考層次來解決。」之於農業,商業模式造成的問題,用商業思維是解決不了的。就算消費者直接跟農民買,仍然無法跳脫資本經濟的框架,只不過是揚湯止沸。

我們必須另起爐灶。合樸農學市集這六年多來的努力嘗試,就是希望能具體實踐一個新的可能性:「社群協力農業[2]」(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亦即日本的「提攜」(Teikei)[3]理念。

合樸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以社群綿延如山的穩定力量,建立一個自給自足、小而美的「互助經濟」模式。我們以友善和尊重來耕耘土地,也耕耘人。在彼此信任的合作與承諾中,形塑一個永續的食物供應體系。


相對於「市場經濟」強調的個人、競爭、效率(成本利潤)、價格、以物為本,「互助經濟」著重的則是群我、合作、效能(公平正義)、價值(社會文化)、以人為本。

就以市集夥伴世豐為例吧。世豐是台中摩天嶺的甜柿果農,2011年轉型自然農法後,方接觸合樸市集。「原本以為就是來賣東西的,」世豐回憶,「來了以後很高興地發現,原來傻瓜不只我一個。」每次市集都是靠著一群傻瓜農友與志工,帶著傳統農村的互助互惠精神,一起完成市集的所有事務。

轉作自然農法長路迢迢,加入合樸社群後,世豐認識了許多同樣從事友善栽培的農友,找到了溫暖的支持力量。而藉由市集現場與消費者面對面的接觸,世豐得以真切地獲取意見回饋,更加清楚顧客的在乎與喜好。

認同合樸「小而多元」的理念,也讓世豐的產品從單一的甜柿,轉型成隨季節更迭而豐富多變的蔬果與加工品。他開始在果樹下種植各式各樣的蔬菜,增加農產的多樣性,不僅能增添收入,也分散原本單一作物「雞蛋放在同一籃」的風險。

所以在甜柿季過後,世豐的攤位依舊熱絡非凡:原味濃郁的青翠葉菜、口感綿潤的芋頭,還有親手限量製作的甜柿果醬和芋粿巧,都是市集中「秒殺」的搶手貨。

儘管業績亮眼,世豐卻認為,「在合樸最大的收穫,不是賣出多少東西,而是感受到人與人的連結更緊密,並且學到很多新的知識。」

世豐舉例,參與合樸開設的【樹醫生】與【樸門課程】,令他頓悟了草、土壤和微生物之間微妙的生態連結,「就像打通了任督二脈,」他笑道,「我終於可以淡定地對待果園雜草了。」相較於許多孤軍奮戰、坐困愁城的轉型農夫,世豐顯得格外從容而篤定。

有人就有溫度,有溫度就有力量,有力量農夫就快樂,農夫快樂就會傳達給植物。這是一個善的循環,世豐如此深深相信著。

● 合作──快樂之道,永續之道
加入市集後,為了生產這麼多東西,世豐的工作變得更加忙碌繁重。而支持世豐的顧客,得大老遠跑到市集來,用較貴的價格,購買選擇有限的產品。如果單單只是為了吃到安全的食物,他們大可到離家最近的有機商店購買即可。這些行為都是違反商業邏輯的,為何還會發生?

因為,雙方都不是以短期利益極大化的思維來看待這樁「買賣」。在這個相互提攜的體系中,人們希望「雙贏」,不只講求自利,也講求利他。生產者與消費者互相依存,擁有共同的體認:農業是一種公共事務。以合作為本的「公民農業[4]」(Civic Agriculture)的概念,於焉成形。

重點是:合作的感覺好極了!曾有科學家以核磁共振(MRI)腦部造影研究發現,人們在合作之時,大腦迴路的「快樂途徑」血流量旺盛,顯示合作的行為本身,就能帶來單純的喜悅之感。

原來,合作的美好與感動,乃是人類本質與內心深處的需求與渴望。若我們能好好運用在農業上,或許就能把這看似最爛的行業,轉變為最棒的行業!



[1]「有機農業促進條例草案」座談會 2012年11月09日 立法院

[2]
在1980年,CSA(社群協力農業)這耕種的新概念被引入美國,並且開始興起。CSA這概念源自瑞士和日本,消費者為尋找安全的食物,與那些希望建立穩定客源的農民攜手合作,建立經濟合作關係。
 
[3] 生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提攜」(Teikei)系統的想法是創造一個特別的分銷系統,不依賴常規市場。為實踐這個原則,生產者與消費者會直接地對話與接觸,加深互相瞭解;雙方都要付出人力及資金去支援本身的運輸系統。在「提攜」系統裏,通常會設立運輸站,約3至10個家庭的消費者都可以取得運抵的產品。

[4]
面對全球化農業貿易所造成的環境和社會負面衝擊,近年來全世界興起一股在地化的農業運動,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社會學者Thomas A. Lyson特別稱此一在地化新農業運動為「公民農業」(civic agriculture)運動,強調農業應該是屬於全民的,所有公民有權享受在地生產的生鮮產品,有機農產品應該以社區或特定地區作為生產、銷售、消費的區域,讓農場、農民由於社區居民的支持消費而生存,雙方互蒙其利。
 

發表新回應

這個欄位的內容會保密,不會公開顯示。
CAPTCHA
為了防範廣告留言,麻煩您輸入以下文字:
To prevent automated spam submissions leave this field empty.
name